青海省委常委、副省長?才讓太
黨的二十大擘畫了第二個百年奮斗征程的宏偉藍圖,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出了重大部署。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边@些重大部署目標明確、要求具體,為新時代新征程“三農”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強勁動力。
青海省集高原地區、民族地區、欠發達地區于一體,基礎弱、底子薄、欠賬多,自然環境嚴酷,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任務異常艱巨,必須要深刻理解、準確把握黨的二十大對“三農”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深學細悟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重要論述,以強烈的責任感緊迫感統籌推進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等重點工作,在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上取得新的成效。
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上持續用力,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再一次要求全黨全國上下切實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各項工作,讓脫貧基礎更加穩固、成效更可持續,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筑牢堅實基礎。
青海省脫貧地區點多面廣,雖然與全國一道完成了脫貧攻堅任務,但脫貧質量不高,基礎還不牢固,防止返貧的任務較為繁重。青海省必須精準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不斷強化思路舉措,壓緊壓實各級黨委和政府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重大責任,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
一是高頻高效開展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幫扶。根據農村居民收入增長、物價指數、支出變化等因素,每年對監測對象識別參考標準調整提高,進一步擴大監測范圍。健全完善主動發現機制,定期開展大走訪、大排查,確保應納盡納、應幫盡幫。
二是分層分類強化社會保障。構建農牧區低保對象和特困對象為主體的核心救助層,酌情實施最低生活保障、專項社會救助、急難社會救助,逐年提高農村低保標準。完善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三重保障政策,持續提升醫療保障服務水平。加大對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保障力度,完善殘疾人康復、托養服務體系建設。
三是善始善終強化易地搬遷后續扶持。持續鞏固易地搬遷脫貧成果,完善后續扶持政策體系,提升安置點配套設施。加強易地搬遷安置點基層組織建設,加快建立統一規范的安置區社區管理服務體系,確保20萬搬遷群眾生產生活、就業就醫有保障,穩定融入新生活。
四是高質高效支持重點幫扶縣建設發展。強化25個國家和省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工作,健全完善政策支持體系,統籌整合各方資源,在財政、金融、土地、人才等方面給予差異化傾斜支持,加大教育、醫療、科技等“組團式”幫扶力度,形成相互促進、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區域發展新格局,逐步縮小發展差距。
五是可用可控抓好扶貧項目資產管理監督。對脫貧攻堅戰實施以來的扶貧項目資產和銜接項目資產明晰產權關系,明確公益性資產管理主體,將收益重點用于后期運維、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村級公益事業等。充分發揮縣級鄉村振興部門的作用,加強監督指導,確保資產安全。健全完善資產管理辦法,妥善整改后續問題,防止資產流失、被侵占。
在實施藏糧于技、藏糧于地戰略上持續用力,切實扛穩扛牢糧食安全政治責任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和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充分彰顯了黨中央對“國之大者”始終放在心、扛在肩、抓在手的戰略定力。
青海省作為糧食主銷區,近一半的糧食需要從省外調運,糧食需求呈剛性增長的態勢,必須主動扛起糧食安全重大政治責任。
一是堅決守牢耕地紅線。牢牢守住國家賦予青海的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底線,堅持糧食安全黨政同責。采取一票否決、終身追責、目標考核等硬措施,強化耕地保護和用途管制,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確保2025年前撂荒地全部恢復耕種。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和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增強農田防災抗災減災能力,確?!笆奈濉逼陂g100萬畝高標準農田任務全面完成。
二是增強育種創新能力。完善種質資源保護利用體系,著力打造全國冷涼農作物北繁高地和云南南繁基地。實施農作物、畜禽、水產、牧草種業能力提升工程,建設畜禽良種繁育基地15個,農作物良種繁育基地30萬畝,加快推進“育繁推”一體化進程。啟動運營青海種業集團,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品種和“育繁推”一體化企業,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為國家重要農產品種源自主可控作出青海貢獻。
三是強化農牧業科技支撐。進一步加強政校政企合作,依托農牧業十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一批產學研、農科教緊密結合的科創平臺。加快推進國家牦牛技術創新中心建設,爭取馬鈴薯、青稞、油菜全國重點實驗室和基地在青海落地。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打造政府、市場主體、公益機構等共同參與的農技推廣體系。堅持增產增效并重、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生產生態協調,強科技、提單產,集成推廣先進適用農業技術,持續提升農業科技貢獻率和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
四是提升設施農業水平。大力發展設施農牧業,著力改造提升舊溫棚設施,穩步發展蔬菜種植。強化牦牛、藏羊標準化生產基地和生態牧場建設,加快生豬產能恢復提升,支持草食畜規?;a基地建設。穩定發展綠色健康奶業、禽蛋生產。在促進農牧民穩定增收上持續用力,扎實推進農牧民群眾共同富裕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從黨的初心使命出發對促進農民增收、實現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的系統謀劃和戰略推進。對青海省來講,促進農牧民穩定增收更是一項長期艱巨的重大任務。青海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緊緊圍繞“兩個高于”目標,完善機制、綜合施策,克服疫情災情,保障農牧民群眾收入持續增長。
一是大力發展鄉村特色產業。用足用活用好財政銜接資金和支農資金,依托資源稟賦、產業基礎、比較優勢,結合部省共建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和對口援青、東西部協作幫扶的政策機遇,支持建設牦牛、藏羊、青稞、油菜、馬鈴薯等優勢產業集群,大力培育發展飼草、冷水魚、食用菌、枸杞、沙棘、藜麥、拉面、青繡等特色產業。扶持壯大省級以上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提升農產品精深加工和副產物綜合開發利用能力。高度重視和全力打造高原特色品牌,全方位推介“凈土青?!?高原臻品”公用品牌,強化產銷對接,推動“青貨出青”。
二是強化對脫貧群眾和監測對象的就業幫扶。全面落實勞務經濟獎勵、企業吸納脫貧人口務工補助、以工代賑項目報酬發放、省外就業交通補貼等政策,激發企業吸納務工、組織勞務輸出、群眾創業就業的意愿和活力,確保20萬脫貧勞動力和監測對象實現穩定就業。統籌用好鄉村就業幫扶車間,盤活各類公益性崗位資源,幫助脫貧群眾及時就近就地就業。督促各地落實以工代賑帶動就業政策,吸納更多脫貧群眾和監測對象參與項目建設、務工增收。
三是健全完善聯農帶農機制。強化頂層研究,指導各地先行先試,積極探索符合各自實際的聯農帶農利益聯結長效機制,確保財政銜接資金和支農資金扶持的產業項目全部建立聯農帶農機制,努力帶動更多農牧民參與產業發展。
在加快推進鄉村建設上持續用力,為農村牧區現代化鑄形塑魂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體現了黨中央對城鄉之間不平衡、農業農村發展不充分的精準研判。青海省緊緊扭住這一重點任務、關鍵環節不放松,持續做好夯基壘臺工作。
一是抓緊完成鄉村建設信息采集。以全國鄉村建設信息監測平臺為依托,以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指標和往村覆蓋、往戶延伸性指標為重點,按照行政村42個三級指標、農戶15個三級指標,采集信息建立檔案,精準掌握鄉村建設任務需求和工程量,為全省鄉村建設行動方案落實提供扎實基礎支撐。
二是提高農牧區住房和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依托高原美麗城鎮示范省建設,加強鄉村規劃建設管理,加快推進村莊規劃編制,合理劃定各類空間管控邊界,為農牧業生產和鄉村生態留足空間。統籌整合各類鄉村建設項目和資金,每年打造200個鄉村振興試點村,探索具有高原特色的鄉村建設之路。統籌補齊農村牧區硬件和軟件設施,實施農牧民居住條件改善工程,提高抗震防災水平,推動農牧區住房從“有沒有”向“好不好”提升。開展農村牧區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分區分類開展問題廁所集中整改,持續提升衛生廁所普及率,加快生活污水截污納管和綜合處理設施建設,配套完善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轉運、處置設施和模式。持續鞏固飲水安全保障水平,提高自來水普及率和集中供水率;加快補齊農村道路、數字鄉村、倉儲保鮮、冷鏈物流、電商中心等基礎設施短板。提升農牧區衛生、醫療、文化、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水平,讓更多鄉村具備現代生活條件。
三是健全鄉村治理體系。堅持自治為基、法治為本、德治為要,打造鄉風文明、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善治鄉村。實行縣級對鄉鎮街道賦權賦能,深化網格化服務管理,積極發展基層民主。以“楓橋經驗”和“班瑪經驗”為引領,扎實推動農牧區“雪亮工程”和智慧鄉村警務室建設,依法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農資、非法集資、電信詐騙等違法犯罪行為。推進文明鄉村建設,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泛開展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豐富活躍農牧區文化生活評選。深化精神幫扶,持續開展移風易俗,以文明鄉風、淳樸民風不斷煥發鄉村活力。
在加強黨對“三農”工作全面領導上持續用力,不斷筑牢鄉村振興的政治保障和組織基礎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黨的領導是全面的、系統的、整體的,必須全面、系統、整體加以落實。青海省始終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牢牢堅持和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不斷提升村級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和引領力、號召力,努力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堅實政治保障和組織基礎。
一是層層壓實鄉村振興工作責任。整合加強省委農村牧區工作領導小組和省鄉村振興領導小組職能,繼續以“雙組長”制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健全完善省級領導聯系推動鄉村振興工作制度,以上率下推動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實落地。落實好“五級”書記一起抓的工作機制,壓緊壓實各級黨政一把手第一責任,特別是縣委書記“一線總指揮”責任。
二是持續推動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加強基層組織建設,鞏固提升“組織體系建設三年行動”成果,常態化開展軟弱渙散村黨組織排查整頓工作。深化駐村幫扶工作,發揮好1716個脫貧村、易地搬遷村、鄉村振興試點村駐村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的作用。
三是高質量發展村集體經濟。用活用好中央財政扶持政策,利用農村綜合改革轉移支付資金支持村集體經濟發展,打造一批產業成熟、收入穩定、管理規范的發展集體經濟示范村。充分挖掘各示范村特色優勢資源,引導村集體經濟主動融入縣域經濟大盤子。指導鄉村完善村集體經濟組織章程,細化村集體經濟收益分配辦法,讓群眾共享發展成果。
四是選優配強基層“三農”人才隊伍。全面提升各級干部特別是縣鄉領導干部做“三農”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培養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鄉村振興鐵軍。抓好村級組織“223”后備人才培養計劃,每村儲備2名村黨組織書記、2名村干部后備人選和3名入黨積極分子。面向優秀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公開考錄公務員。實施“鄉村匠人”培育工程,扶持農村能工巧匠和致富帶頭人,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人才支撐。來源:《中國鄉村振興》2022年第23期